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

【書摘】安靜,就是力量 : 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

蘇珊.坎恩 著
遠流 出版

外向還是主流價值(這是沒辦法的事,就認清現實),這本書的重點是要肯定內向人的價值,要接納自己,了解自己的社交極限和舒適圈界線在哪,並且學會在各種場合戴上適合的面具(社會化程度還是不能太低,戴好面具利人利己)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控制好接受社交刺激的強度和頻率,內向人也能成功。

☆了解自己真的是第一要務。

摘:

●研究結果顯示,事實上,內向性格的人比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私密世界,讓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在網路上閱讀時都大吃一驚。內向性格的人更能夠在網路上表現「真實的自我」,並且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網路上進行特定議題的討論。他們喜歡這種數位化的溝通方式。一個不敢在兩百人大教室裡舉手發言的人,可能會毫不猶豫透過部落格對兩千人或兩百萬人發表意見。一個不敢向陌生人自我介紹的人,可能會願意在網路世界中展現自我,之後才將網路上的人際關係延伸至真實的世界。

●「福音派的文化與外向性格密不可分,」麥克修牧師解釋:「福音派教會強調要投入社區,要參與更多的節目與活動,認識更多的朋友。對於沒那麼活潑的內向性格者來說,如果沒有參加活動,就會形成一種持續性的壓力。在信仰的世界中,如果你感受到這種緊張的壓力,事情就相當不妙了,因為你的感覺不只是『我的表現不如自己的期許』而已,更會是『上帝會因此對我不滿意』。」

●愛因斯坦:我是一匹天生適合佩戴單套馬具的馬兒,不適合在雙頭馬車或大馬車中與其他馬匹共同協力。……我非常清楚,為了達成明確的目標,一個人獨自思考並且進行決策是相當重要的。

●史帝芬.沃茲尼克(和賈伯斯一起創辦蘋果電腦的人)給嚮往偉大創意的孩子們如下建議:
我認識的發明家和工程師當中,大部份的人都像我一樣–––都是生性害羞的人,活在自己的思維裡。他們像藝術家一樣。事實上,最優秀的發明家和工程師就是藝術家。藝術家都是獨自工作的,他們在獨自工作時才能夠掌控新發明的設計,不必有一群人在旁邊指導著要為了市場行銷而設計,或是搞個什麼委員會來幫忙。我不相信有哪一種革命性的事物是靠著什麼委員會發明出來的。如果你是那種身兼發明家又是藝術家的罕見工程師,我要給你一些你可能會難以接受的建議。認個建議就是:獨自工作。當你獨自工作,你才最有機會設計出革命性的產品與功能,不是和委員會一起工作,也不是和團隊共事。

●達爾文小時候雖然很容易交到朋友,但他卻寧願將時間花在獨自散步於大自然的步道上。他長大後也是這樣。著名數學家查爾斯.巴貝奇邀他共進晚餐,他回信說:「親愛的巴貝奇先生,我非常感激您寄卡片來邀請我參加您的派對,但我恐怕無法接受這份邀約,因為我擔心自己會在派對上遇見一些我不認識的人,一些我可以對天發誓自己從來沒有互動過的陌生人。」

●知名的英國組織心理學家艾卓恩.芬恩海姆寫道:「從科學研究成果來看,只有腦筋不正常的商界人士才想採取團體腦力激盪。如果你的員工既有才華又主動積極,而且你重視的是創意或效率,那你應該鼓勵他們獨立工作。

●我們對於線上合作的強大力量印象太過深刻,反而高估了各種團隊合作的價值,進而犧牲了對獨立思考的重視。我們忘了:參與線上的合作團隊,其實也是某種形式的獨立思考,因此我們誤以為線上合作的模式也能夠套用在面對面的現實世界。

●雖然這些年的證據在在證實了團體腦力激盪是沒有用的,不過團體腦力激盪依舊受到歡迎。參與腦力激盪的成員通常深信他們團體的表現會比實際上來得更好,這也指出了團體腦力激盪持續受到歡迎的一個理由–––團體腦力激盪可以讓參與者產生與群體的連結感。要是我們能牢記:團體腦力激盪最主要的好處是讓個體與群體緊附在一起,而不是激發更多的創意,則這也算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。

●高度反應的小孩會更深度思考,更敏銳感受他們所注意的人、事、物,並且對於日常生活上的體驗,也更能分辨出其中的些微差異。這種特質會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表現。如果某個孩子喜歡交際,她可能會花費較多的時間來思考她觀察別人所獲得的感想–––為什麼傑森今天不意分享他的玩具?為什麼尼可拉斯不小心撞到梅莉的時候,梅莉會那麼生氣?但是,如果這個孩子有特定的嗜好–––例如玩拼圖、進行美術創作、堆沙堡–––他就會對於自己熱衷的事項投以極高的專注力與熱情。如果一個高度反應的小朋友不小心弄壞了別人的玩具,他的罪惡感與歉意也會比低度反應的孩子來得更深刻。

●科學家早已經知道,高度反應的性格是帶有風險的。在面對父母婚姻危機、親人離世或是遭受虐待生活上的打擊時,這些孩子顯得格外脆弱,比同儕更易沮喪、焦慮或害羞。事實上,在凱根教授研究中的高反應組孩童,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有程度不一的「社交焦慮障礙」,那是一種慢性失能的害羞症狀。可是科學家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的是,這些風險其實也有好的一面。換句話說,敏感與力量是綁在一起的。根據研究顯示,在良好的父母關懷、兒童照顧以及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高度反應孩童,會比低度反應的同儕們比較少有情緒問題,並且具備較高的社交技能。

●什麼樣的父母最適合養育高度反應孩童,他有以下的精闢描述。這些父母應該:可以判讀出孩子的暗示,尊重孩子的獨特性,個性溫和但能夠堅定要求孩子,不急躁也不具敵意,鼓勵好奇心和學術成績,接受延遲的滿足感,具有自制能力,個性不嚴苛,也不會對孩子疏忽,性情穩定。
☆心得:以上這些都達標的話,其實也是個超高的標準了…到底有多少人能辦到呢(搔頭)

●如果你從小就是個高度反應孩童,那麼你一輩子在雞尾酒派對上向陌生人自我介紹的時候,你的杏仁核反應都會有些激烈。但如果你覺得你的人際交往技巧還不錯,部份原因在於你的額葉皮質告訴你要淡定,勇敢伸手跟人握手,給對方一個微笑。事實上,最近有一個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顯示,一個人面對心煩狀況時,如果能用自言自語的方式來安慰自己,此時他們的前額葉皮質活動就會增加;增加的程度越大,杏仁核活動下降的程度也就越大。
☆好吧,這有點勵志了。心煩的時候記得深呼吸加自言自語安慰法…

●只要你瞭解,內向和外向其實代表了對於刺激的接受程度,那麼就可以安排讓自己處於比較適合你個性的環境裡–––不要有太多刺激,不要讓自己無聊,也不要讓自己陷入焦慮。你可以把生活組織一下,讓自己處在人格心理學家口中所稱的「最佳激發程度」,而我則稱之為「美妙境界」,這樣一來你就會比以前更加有活力、有朝氣。

●你現在知道了,原來美妙境界可以由自己操控。想想看,這樣子你的生活會變得多美好: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作習慣、嗜好和社交生活,讓自己盡量多待在美妙境界當中。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美妙境界在哪裡,就會知道應該離開讓自己身心俱疲的工作,開創讓自己滿意的新事業。

●達爾文:害羞的人看見陌生人就緊張,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害怕陌生人。這個害羞的人在戰場上可能勇敢如英雄,卻會在一些小事上缺乏自信,例如面對陌生人。

●所以你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本性。如果你想放慢做事的步調,穩定前進,那就不要讓別人影響你,好像你非趕快不可。如果你喜歡往下做深刻探究,就不要逼自己往左右拓展疆域;如果你喜歡獨立作業,不想團體合作,那就捍衛你的立場到底。既然你對回報比較不感興趣,所以有無窮的權力可以依自己的方法做事,這就看你是否願意運用這份獨立自主,發揮出最好的效果。

●外向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內向者在一天結束之後,會如此迫切需要充電。如果另一半睡眠不足而累到無法交談的話,我們都可以理解,但我們卻不太瞭解,過度的社交刺激對內向的人來說也是很累的。

●對內向的小孩來說,父母最大的協助就是陪伴他們面對新的事物。別忘了,內向的人不只是對陌生人有反應,也對新的地方或是新的事件有反應,所以不要誤會自己的小孩,以為他是抗拒人際互動。內向的小孩並不是害怕人際關係,而是害怕新事物或過度的刺激。

●就算是沒信心的時候,也要露出有信心的樣子:微笑、站直、眼睛要看著別人

●如果你的小孩比較喜歡獨立作業,喜歡一對一的交流方式,他並沒有不正常,他只是剛好跟主流的模式不一樣。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可以準備面對未來的挑戰,可是小孩在學校卻常常要面對學校本身帶來的困擾。

●沒有時間可以思考或創作,這種教育體制保證會耗盡內向者的精力,一點也無法讓他們產生活力。

●我們要是看到比內向、比較「宅」的小孩轉變成有自信、開心的大人,大家就很驚喜,然後稱之為「成長」,但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小孩長大了,而是情境變了:長大後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職業、伴侶和適合的社交圈,不會被大人硬塞到不適合自己的環境。有個專門的概念叫做「人境適配度」(person-environment fit),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